你说美国自由,我说中国自在 | 中美本科教育围城论
文/陈宇涵 & 融融 (北美留学生日报)日报的两位作者宇涵和融融,一位是美国本科,一位是国内念完本科后赴美。他们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读者,无论在哪念书,都注定有得到的和失去的。像个围城。1美国开学,是仅属于自己的彷徨宇涵:汽车缓缓驶过一栋米黄色的建筑,停了下来。“到了。”Jane 对着在后座发呆地我说道。
“所以我已经到学校了?” 我感到不可置信,周边没有任何大学的标识。望向四周,非常干净的街道,身旁一大片碧绿的草坪,还有个美国人牵着狗正经过我们。“对,这就是你的宿舍楼,我们一起把行李箱搬到你的宿舍吧。” Jane已经开始打开了后备箱开始拿行李。
接机人Jane离开宿舍后,我打开书包,检查了所有的证件以及入学材料。然后打电话给大洋彼岸的父母报了声平安。最后把行李箱中的基本生活用品一一拿出,摆放归置。我不停地问自己接下来还要做些什么,因为我怕自己闲下来就会觉得害怕不安,独在异乡的寂静让人无法呼吸,这是我在美国生活的第一天。1国内报到,是场关乎全家的奔波融融:九月,北京偶尔袭来的秋风却抵不过夏末的炎热。今天是新生报到的日子,一大早我和爸妈便拖着几个大箱子来到学校。刚进校门,各系“欢迎新同学”的条幅让人应接不暇。
“有点意思。”爸爸冲我挤挤眼,“看这个,机械男女十比一,十个男生呵护你。” 志愿者忙忙碌碌指挥着来送新生的私家车。我们一家人兵分三路,按照指示牌的引导,跑遍了整个校园去完成“注册”、“交学费”、“住宿费”、“领寝室钥匙”这些看似简单,实则“排队无止境”的任务。
我瘫坐在图书馆前的空地上,父母忙着在擦额角的汗水,我们正等着大巴车来接我们回宿舍区。“车来了!”随着一声惊呼,排队的学生和家长开始躁动。我兴奋地站起来,一眼望去长龙般的队伍,随即又失望地坐回到原地。在艳阳下奔波等待的疲惫中,我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大学生活。2回首曾经,我们在国外笑着笑着就哭了宇涵:周末,和朋友在学校餐厅吃饭,聊起了刚来美国的糗事。
“接机人临时有事,我半夜12点打着taxi来到学校,花了几百刀。”
“我刚到学校,餐厅没开,又不熟悉环境。前三天找不到地方吃饭,我快被饿死了,全靠带的零食泡面支撑。”
“你们这都不算什么,我在学校宿舍没开门的时候就到了,结果傻乎乎等了半天,后来找旅馆住下。”
那些初来时的惶恐,现在看起来觉得有些可笑又有点无奈。
“我感觉就算我呆在宿舍里,不去orientation,不去上课。也许都不会有人想起我,自己似乎会被学校永远的遗忘。” 小H突然说了一句。大家都沉默了。
在校园里,我们可以任性地做着自己,没人会逼着我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却也没有人真正在意我们。因为害怕被遗忘、害怕孤单,所以我们才要这么的努力,只是希望可以在异国的校园为自己增加点存在感。
你说:“你们在国外,事事都可以为自己做主。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我说:“在异国他乡,我战战兢兢地走向未知的前方,却不敢停下来。有时也会怀疑,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2笑看过去,为你我奔跑的青春点赞融融:大一,我曾经因为寝室长的生日在KTV刷夜直到凌晨三点;也曾经深夜一个人走在陌生的街头,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当发泄十年寒窗苦读的狂欢慢慢平息后,同学们逐渐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的忙着出国,挑灯夜战;有的忙着兼职,马不停蹄;有的忙着恋爱,你侬我侬;还有的忙着社团活动,风风火火……
要说社团哪家强,自然非篮球队莫属。一水儿的长腿欧巴站在那,小姑娘们就算翘课也必然要赏光。但我们排球队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这种校队级别的比赛,并没什么人前来观赛。但我们并不在意,啦啦队依然会在每场比赛中尽情地加油助威,我们在自己的校社团中忙得不亦乐乎,不知疲倦。青春就是要把很多的小事搞得声势浩大、热血沸腾,如此才不负韶华时光。3同学已被逐渐弱化,而朋友来去也匆匆宇涵:每节课,坐在我身旁的同学都不同。我有过很多的“同学”,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学习着不同的专业。一个学期课程结束后,我仍旧无法叫出他们中大多数的名字,甚至没和他们讲过一句话。下一学期,下一门课,我又会有新的同学,周而复始,我有过太多可以被称之为同学的人,事实上却又从未有过同学。
同学,或许从我选择来到美国求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消失在了字典中。没有班级的教育模式,可以彰显自我的个性,让每个个体更加独立。可恍惚间,我却觉得有些可惜。
“如果有一天你们回北京,一定要告诉我,请你们吃海底捞。”留美4年的小Q打算回国了,他和我们这样约定。
“你怎么也得赶紧混个经理吧,将来如果回国的话还要靠你罩。” 大家笑着相互调侃。
在这里,离别是一件太过平常的事情,转学、毕业、回国、工作让我们在或长或短的相交后又可能再次成为平行线。有多少人,我们说了再见,却终究是没能再见。3最最怀念的,是曾一路携手并肩的你们融融:“班长,喝喝喝喝!就差一点了!好样的!”几个男生,在一旁起着哄。
“可以了,可以了……”团支书“求放过”的声音被淹没在吵嚷声中。
终于,班长放下已经“一口闷掉”的空啤酒瓶,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捂着嘴像是要吐,这个黑瘦的男生酒量其实很差。四年,我们的班长为这个班级付出了太多,不善言辞的我们也只能通过这种笨拙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激和不舍。
四年前,39个人从祖国的山南海北出发,因缘际会来到这里,凑成了“审计0801”这个可爱的集体。明天,宿舍的钥匙将被收回,我们从此各奔东西。此时,大家一起唱着“我们曾一路携手并肩,用笑和泪写下永远”,只愿他日再聚,还能记起当年考场上的“眉目传情”。
我说:“你们的大学课程,轻松简单。不会隔三差五就有个测验和考试,只要期末熬夜啃提纲,平时连课都不用上。”你说:“如果真是如此,我的青春去哪了。我要努力学习,争取保研;也要思考,如何顺利走入社会。”4美国的自主学习,是自由还是放养宇涵:我喜欢美国自由选课的制度。因为自己终于可以成为主角,主动地规划自己四年的课业安排。但是,选课中也充满了心酸,尤其是我们在大一大二学分较少的情况下,选课时间一般比较靠后,稍不留神好课就已经被学长学姐们无情地抢走。
在美国,选课就像打仗。打赢了,一学期可以高枕无忧;输了,往小了说不过是没法轻松拿A,往大了说课程没修完很可能导致无法按时毕业。没抢到课耽误了学业,是怪我咯。
从选课、上课、写作业、做project甚至是presentation,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全靠自觉。教授上课的第一句话就是:“上课你们只能学到20%的东西,剩下的80%都需要你们自己在课后通过阅读,完成作业等方式进行学习。所以不要指望着上课就能把一切都搞定。” 当时我有点懵,原来学业自由的本质就是自学啊。
接近凌晨时分,在美国某大学的图书馆里,学霸们仍旧在查阅资料,认真地做着教授布置的project。街道旁的酒吧也是灯火通明,学渣们正在享受晚间最后的狂欢。好像学习或者不学习,拿A或者拿F,全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如在自由中的放养般,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向前走,亦可以毫无负罪感地挥霍掉所有的青春。孰是,孰非?4中国的本科教育,是自在还是无奈融融:四年本科,你可以不用学数学,不用修体育。但你要上作为政治要求的“马列毛中特”,要修《近代史》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种八荣八耻、四有青年的课程,我们被“选择”,不知不觉被捆绑。但对此类课程,同学们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平时不去,混过考试。
“今天来的人实在太少了,没法替你答到……”二姐下了思修课,推门第一句话就是向我解释。
“昨天睡得太晚了,实在起不来,下次吧。”我倒觉得无所谓,反正去的人也不会多。”
“这老师口碑还不错,去年她的这门课一个人都没挂,期末背背就搞定了。”三姐对学校老师的情况了如指掌。比如某个教授心软,说几句好话就给过;又或者某教授期末考前的几堂课,如果不去就等着被挂吧。
在我看来,如果无法把成绩看淡,又怎能证明你上过大学,将来走入社会,学历高分也不如“我爸是李刚”来得给力。关于未来,又何必太天真?5学校资源不均衡,叹息了谁的未来宇涵:进入大学后,很多美国人就开始了一边兼职工作一边学习的生活。在食堂、在图书馆、在book store、都能看到兼职学生的身影。这也无意间影响着作为国际学生的我们,虽然才十八九岁的年纪,却总觉得不在校内做点兼职工作,暑期不去公司实习,说不过去。
每所美国大学能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机会也不尽相同,公立学校校园比较大,所需要的学生兼职人数相对较多。而对于小规模的私立学校而言,找份校内工作就需要凭借运气了,不仅大部分职位都需要work-study,偶尔有空缺职位也是很快就被一抢而空。
说到暑期实习,就更显得参差不齐。有学校提供给大二、大三的同学进行为期2-3个月的暑期co-op带薪实习(学校与公司之间有合作关系,推荐学生进入公司实习)。而有的学校却因为地理位置、教学传统等原因就鲜少能为学生提供这些机会,人生地不熟的国际学生也只能暗自叫苦,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在朋友圈中秀他们的实习经历。
在美国求职,成绩不好但丰富的社会经历可以为你加分,学校非名校如果有杰出的工作经历也不至于埋没你的才华。对于国际学生,进入一所与社会紧密接轨的学校非常重要。5保研还是出国,最终坚持梦想融融:自从父母知道我符合保研条件,他们便一直力主我选择保送本校。轻松,稳妥,最主要的是省钱。一个女孩子,就该安静踏实地读个研究生,然后找个轻松稳定的工作。
我虽知道他们是为我好,却不愿放弃“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听说留学欧洲,能练得好几门外语,时尚品味与逼格一路狂飙到爆表。而留学北美,则能换得了轮胎,下得了厨房,理得出杀马特,修得通下水道,在日日夜夜中收获“大成熟”。
城墙外面的世界,因未知而显得无比精彩。放弃保研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如果保研了,我可以不用去啃托福、GRE,不用泡论坛、背机经、刷考位,不会受到任何打击(比如拒信)。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有了很多时间做自己的事,旅行、打工、考个证或是简单地多陪陪父母。
我拉开抽屉,《免试录取本校硕士研究生申请表》早就填好了,静静地躺在那里。我又拿起来读了一遍,确定每一栏都准确无误,还是放回了抽屉。我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就算我们满世界折腾了一圈,仍旧选择回到最开始出发的地方,那又有何妨?”说最后的话:赴美求学的本科生飞越太平洋,可以独立地选择自己的学业和未来,却在抱怨明明该是享受青春的四年大学生活被分分钟逼成了学霸。在高考中杀出重围的“土鳖”们,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而松懈的大学生活,在迷茫中开始反思自己的出路在哪里。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们总认为,别人拥有的似乎更完美,那不过是自己被困在心里的围城之中,罢了。
每个人都义无反顾地向往自由,又经不住“安逸”的诱惑,像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注:本文系陈宇涵主笔,融融对本文亦有贡献。文章图片均来自网络。
编辑/刘正阳 [大海](zhegnyang.liu@collegedaily.cn) 转自:北美留学生日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