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期间,格但斯克和这座城市的象征 — 古老的浮吊一起,被炸成像面包屑一样的碎片。格但斯克人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面包屑重新拼凑,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依然是一只完整的大面包,散发着迷人的香味。
如果观看世界地图,会发现波兰小城格但斯克和中国的漠河位于同纬度,但是与人们印象中的狂风、极寒、伏特加无关,在这里,取而代之的是温润如琥珀的气候,和让人迷醉的手工啤酒。这一切,皆是拜波罗的海所赐。
我入住的酒店房间正对着圣巴塞罗米奥教堂的哥特式尖塔,由于和视线垂直,窗户外的尖塔完全失去立体感,像是镶嵌在墙上的一幅中世纪油画。尽管城中大部分的建筑与设施都在二战时期毁于德军的狂轰乱炸,但这里依然拥有不少能工巧匠,能够把这座城市修旧如旧,乃至于以假乱真。以至于格但斯克的市政府也把修复前后的照片大幅打印,悬挂在金门( ZlotaBrama )主街上,向人们展示惊人的对比效果,还有这座城市无法被忽略的千年历史。
打开欧洲的面包篮子
不需要特意规划,只要在城中随便走走,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扑面而来的厚重的历史感。穿过高地大门,沿着皇家大街,你会经过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建筑:一座过去的监狱,现在是两座博物馆的所在地。一座献给了琥珀,另一座献给了虐刑,享受与惩罚。高耸的砖红色市政大厅成了历史博物馆。 “老地方见”,这是城中市民不需赘言、已成默契的约定方式,在长广场旁边的海神雕像永远是人们碰面的地方。即使是游人如织,这些见过世面的古老建筑也不会在视线中被淹没。
古老的建筑气息依然存在,但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食物的味道。一大清早,我就漫步在离我酒店不远的小径上,寻找慕名已久的罂粟籽面包和波兰香肠。如此寻找波兰美食并不是毫无来由,在 2015 年米兰世界博览会上,波兰馆的陈列就曾深深吸引住我的视线。Piogori 作为国菜被盛放在金光闪闪的盘子上,而罂粟籽面包因为其独特的名字受到很多国人的关注。就像当年卡梅伦戴着几朵罂粟花来访中国会被媒体深远解读到鸦片战争,这款面包也是这种误读的受害者。其实,罂粟籽和大麻有着本质的区别,而罂粟在欧洲的食用和欣赏传统,有着我们在中式香菜上的执着与悠久。而在风靡纽约的咖啡馆“必备”清单中绝不可少的Bagel 面包,追根溯源则也来自于波兰人的发明。各种烘焙的香气盈溢在这座城市中,似乎提醒着大家一个通常容易被忽视的事实:二战以前,波兰是欧洲的面包篮子。
最能象征格但斯克的“面包精神”的,是码头上建于1444 年的古老浮吊。这座黑乎乎的木制浮吊安装在两堵砖墙上,像一只大象的鼻子。它耸立在莫特拉瓦河边一艘海盗船的边上,迄今保存完好。作为欧洲现存最古老的浮吊,它见证了 16 世纪到 18 世纪,一座繁忙的波罗的海港口的辉煌。 1945 年,和其他所有的老建筑一样,这座浮吊也被炸成像面包屑一样的碎片。格但斯克人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面包屑重新拼凑,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依然是一只完整的大面包,散发着迷人的香味。
重温西盘岛战役
不如像真正的游客一样,登上海盗船,沿着莫特拉瓦河缓缓而行。这是一条精心布置的经典游览路线,在途中会经过一些被弃用的船坞和码头、被废弃的轮船以及工厂。大多数人只会感叹物是人非的变迁,然而只有少数人会把这些船坞和波兰作为现代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1980 年,一个叫作瓦文萨的电工领导了团结工会组织的一场罢工活动,这次罢工改变了波兰的历史进程。随着游船的行进,我们来到一座形容萧条的半岛。在 1940 年代,正是从这里发出的枪声惊动了全世界,也正是从这里,全世界的格局得以被重新改写。我们登上了西盘半岛,当年那座波兰战士守卫的工事碉堡依然屹立着,墙上满目疮痍的弹孔讲述着岁月,也是和平教育最好的素材。
欧洲旅游线路:http://www.kaytrip.com/produc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