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权转载自:INSIGHT视界
微信号:weinsight
原作者:一颗甜牙Crystal
每年的开学伊始,哈佛大学都会对新入学的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调查,并在校报 Crimson 上发布关于新生的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给到了我们翔实的背景分析,更是对来年的申请人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上哈佛?如何才能在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拥有核心的竞争力?相信看完你就有了答案。
哈佛新生背景大起底:不仅有钱 还努力
根据哈佛校报 Crimson 的报道,他们在8月的时候,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对新生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到了919名同学的回应。
由于样本数超过了新生总人数1666的50%,因此这份新出炉的数据报告,具有足够可靠的代表性。
同时,考虑到哈佛今年的录取率再创新低,43,330 位申请者中,仅有1950人拿到了offer,录取率仅有4.5%。
所以,这群佼佼者到底是何背景,也是分外让人好奇。
仔细阅读这份报告可以发现,调查的内容涉及了族裔、是否特招、高中经历、家庭背景等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立体的群像刻画。
首先,在族裔组成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 2023 级哈佛新生中,白人和亚裔的比例与去年相比都有所增加,白人占 47.2%,亚裔占 22.6%,两者相加基本占据了全体新生的70%。
我们都知道,美国社会崇尚运动文化,即便是威廉·辛格的“大学招生舞弊案”给涉事学校蒙羞,美国名校对“特招运动员”的传统也是不会改变的。
今年,招收运动员的比例较之去年减少了1%,占比为11.2%,并无什么太大差别,但值得注意的是76%的运动员都是白人。
在学生被录取的方式中,有一点必须要引起留学生群体和来年申请人的关注。
在今年的新生群体中,哈佛大学 54.8% 的学生是被 EA (提早申请) 录取进来的,而正常录取进校的学生只有28%。
根据常春藤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今年提早申请的环节里,哈佛从5919名申请者中录取了977名申请者,录取率为16.5%。
而在常规的申请环节,哈佛大学收到了共31,388份申请,录取了1013名候选人,仅有3.2%的录取率,和“早申环节”的命中率相比低了不少。
由此可见,对于申请者来说,面对哈佛这样的学校,选择提早申请的确是有更多的机会拿到offer,以便顺利踏入名校的门槛。
除了族裔构成和被录取的方式途径之外,新生们的高中经历一样刷新我们的三观。
根据调查,2023级哈佛新生未加权 GPA 高达 3.95/4.0,SAT 平均分为 1523/1600,ACT 平均分也达到 34/36 的高水准。
当然,这些学生绝不可能甘心做“书呆子”,他们在高中阶段参与了很多丰富的活动,其中“社区服务”(74.2%)和“参与运动”(57.3%)高居榜首,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
略微小众一点的,从戏剧到新闻学,从音乐到政治,从科学到辩论,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说兴趣上比较广泛和丰富。
与此同时,匹配他们参与课外活动的程度来看,发现名校越来越青睐高分学霸+活跃全才的特质。
比如社区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关心体察和改造能力;而参与运动,证明学生具备毅力和良好体能,在长期的运动训练中学到了很好的竞争观念。
这些带有“风向标”性质的指标,还希望大家可以多加关注,同时也能在自己的申请准备里提早规划。
不过在诸多详细的图标和数据信息中,最让人关注的点,莫过于“校友录取”和“家庭收入”。
如果你对美国高校体系稍有了解,那么你就知道“校友录取”(legacy preference)早就是个不成文的规定了,说得直白点就是“一代藤校,代代藤校”。
如果你的父母中曾有人就读于某名校,那么你被该校录取的概率自然也会更大。
在今年的受访者中,每6名学生当中,就有一名学生的父亲或者母亲曾就读于哈佛,这个比例和去年比变化不大,由此可见“校友录取”在美国高校当中有一定“传承度”,并不会被轻易摒弃。
在家庭收入方面,今年录取的新生群体里,家庭收入40K以下的仅占13%。
而接近半数的“校友之后”表示,他们的父母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而这个收入水准已经超过了95%的美国家庭;然而,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金的,占比也不小,足足超过了27%。
这个结果可以说,完全在意料之中,因为如果父母毕业于哈佛这样的名校,那么收入变高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所以毫无争议的是,比起较低收入的群体,哈佛学生更多来自家境殷实的中产家庭或者站在金字塔尖的富贵家庭。
而这个新生背景大起底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的段位对孩子的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精英或者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名校青睐。
想轻松上名校?你最好生在富贵精英家庭
通过这个数据分析,一个看似有点老生常谈的话题又浮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那就是富贵阶层对教育资源的牢牢掌控。
甚至有人这样戏谑地概括美国教育,称其为“贫困阶层的无底洞,富贵阶层的保险柜”,在某种程度上,这句话极为犀利地点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情况。
针对我们在前文提到过的“校友录取”,英国卫报曾在今年年初做过一场调查,发现就历史情况而言,在哈佛这个录取率从来不超过6%的常青藤名校,“校友录取率”高达33%,而且适用范围基本仅限于白人。
名校之所以会这么做,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想把单个家族和自己的学校捆绑,视这些家族为学校精神的传承者,还有校友捐赠的大本营。
事实证明,无数美国人确实追随自己父辈或者祖父辈的足迹,选择同一所名校“代代相传”,因此“校友家族”和“顶级名校”之间,也产生出了微妙又紧密的联系。
当然在这个问题上,名校确实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偏好,其中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例子,是关于前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
在1935年时,当肯尼迪申请哈佛时,申请表的第一页的问题是“你的父亲毕业于哪所大学”(where your father had graduated from college),在他写下了“哈佛 1912”这几个近乎有魔力的字眼时,学术表现平平的他就顺利被哈佛录取了。
如果我们先抛开“一代藤校,代代藤校”的规则,对于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美国有钱人来说,上名校也是轻而易举的。
根据《大西洋月刊》在2013年做的一项调查,74%的名校学生都是富人家庭出身。
虽然上名校的办法五花八门,但是最受美国大学推崇的“社会捐款”和“特招体育生”这两项规则,明摆着只能是有钱人的玩法。
就拿社会捐款来说,既然富可敌国不差钱,与其化身“绝望的主妇”,贿赂作弊收买考官,不如直接大大方方地,给学校捐一笔巨款,平地起高楼,体面又尊贵,拱手送孩子一个前程锦绣。
而且在“捐楼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捐的钱越多,被录取的几率就越大,凡是真金白银巩固起来的关系,必须一往情深,绝不辜负。
靠着捐钱进哈佛的,大概最有名的就是川普女婿 Jared Kushner 了吧。
美国记者 Daniel Golden 在2006年出版了《录取的代价:美国的统治阶层是如何花钱买进精英学校的》,书里浓墨重彩讲了川普女婿,这个高中成绩让老师脑壳都痛的商业巨子,是如何靠着老爹捐了250万美元才被哈佛录取的故事。
除此之外书里还提到,在哈佛史上出手最阔绰的400位捐赠者里,其中超过一半的人的孩子们,都被哈佛录取,这不可能是个无关紧要的巧合。
因此,不管川普女婿怎么否认自己上哈佛和捐款没关系,大家普遍还是笑笑不说话。
除了“捐钱上名校”这个年年好用的办法,其实体育特长生,也是“隐晦的金钱游戏”。
要知道,想要有体育特长,特别是符合WASP要求的体育特长,比如击剑、网球、滑冰和打高尔夫球之类,也都要用高额的费用来培养,绝对不是普通学生能承受得起的。
比如说,奥巴马女儿曾经的网球教练 Gordon Ernst,就是乔治城大学的前女子网球教练,在全国范围内都声名远扬,想来培训价格也必然不菲。
种种事例似乎都一再地向我们印证了,当下的美国高等教育权,实在称得上是贫困阶层的无底洞,富贵阶层的保险柜。
而官二代和富二代的财产、人脉、社会地位,正是可以无限向下复制粘贴,代代遗传到永远,让辛辛苦苦的普通人和寒门学子一秒原型毕露,分分钟就被甩回了起跑线。
精英阶层的路线难照搬,但教育理念可以学习
或许看到这里,许多自觉普通的申请人会觉得,自己申请名校希望实在惨淡渺茫,但是主页君想在这里分析和分享精英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帮助大家“有效破局”。
首先,大家一定要认清的一点是,“硬实力”永远是教育的根基。
这里的硬实力指的不是语文数学英语的分数,也不是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它指的是更加人文和严谨的综合知识结构,而针对这点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最近很火的英王室“夏洛特公主的小学课表”。
就在上周,夏洛特公主跟随哥哥乔治小王子的步伐,入读托马斯巴特西小学(Thomas's Battersea)——一所位于伦敦的男女混合私校。
该校的上课时间从上午8点30分开始,学前班下午3点20分下课,但是别看授课的时间段,教学的内容其实非常全面。
除了最基本的英语、数学和科学,夏洛特公主还要学习法语、电脑、音乐、美术、喜剧、体育、芭蕾和宗教。
在这些繁多的课程里,我们不仅看到对动手能力、通信技术的早期培养,人文艺术方面的熏陶也显得至关重要。
据课表介绍,学校想通过教授戏剧,慢慢让孩子们学习沟通技巧协作技能、身体意识、空间意识、自我表达、移情、富有想象力及创造性的技能和决策技巧等等。
而在中国公立教育体系里不配拥有姓名的体育,在伦敦这所学校可是门主课,分为游戏、体操和竞技3大类,除了基本的运动技巧,还要学习逃脱和防守等技能,以及还要学习体育道德等等。
这些看似高不可攀的课程,不论是艺术方面的基本接触,还是体能的训练,其实在家长平时的教育之中,都可以贯彻进去。
正如英国知名教育家 Ken Robinson 的观念那样,高度体制化、机械化的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学“训练”和为了应试的“重复”,应该让位于更加综合严谨和有人文气息的课程。
不得不说,在这个方面,夏洛特公主的课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要想出类拔萃,必须要有过关的硬实力,但是在自动化和AI不断发展的今天,这个硬实力早就不是考试成绩,而是更加完善和个性化的培养,我们必须尽早认识到这一点。
当然,除了能够让我们安身立命的硬实力,“画龙点睛”的软实力也不可小觑,在这方面登峰造极的,首推美国的布什家族。
布什家族作为政商界的顶级精英,父亲和长子都是总统,二儿子是前任佛罗里达州州长;三儿子是地产大亨兼石油巨头,小儿子皮尔斯布什也是美国的著名企业家兼投资顾问。
他们不仅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传统,还开枝散叶,代代繁荣,究其根源,还是因为这个家庭优良的教育方式。
秉承严母慈父的家风,布什家族坚信,要成才必先成人。
母亲芭芭拉会对孩子基础的礼仪礼节极其严苛,会勒令孩子们,“起立” “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 “请多说‘请’和‘谢谢’” ,因为这些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
在生活习惯方面,她教育孩子们“好好写作业” “碰上倒霉事别哭哭啼啼成天抱怨” “好好吃饭” “准时起床” “不准把衣服丢在地上”,这些都对孩子们的为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这些软实力也让小布什从小就在一群孩子中脱颖而出,不但给周围人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广结人脉,交了许多对他未来发展大有帮助的朋友。
不同于母亲事无巨细的教导,老布什则更多的是给孩子自由和犯错的机会,即使他曾贵为美国总统,也却从不会主动插手小布什的任何一个决策。
父母必须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自己的路要去走,有自己的决定要去做,有自己的错误要去犯,只有这样,孩子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小布什的大学选择。
作为布什家族的成员,上耶鲁是几代人的传统,但小布什其实并不喜欢耶鲁大学,所以他在大学期间的成绩并不好,常年获C的成绩总让他有些垂头丧气。
但是父母却安慰他,学校并不只是让你学习知识的地方,也希望你能接触更多新颖的想法,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的方式。
最终在耶鲁期间,小布什也找到了自己的目标——经商然后从政,在越南战争后,他进入了哈佛商学院就读工商管理硕士,“自由选择”的运气,正是来自于开明包容家风。
所以总的来说,不论是倾向知识技能型的硬实力,还是人格性情型的软实力的教育理念,主页君都觉得,这些精英的“套路”非常值得大家去学习去借鉴。
想真正脱颖而出,那你一定要努力地奔跑
看到这里,有些“怀疑主义者”可能要提出反驳,反正好的教育资源都是精英家庭的,他们的理念恐怕也很难学到位,不如就“认清自己的位置”,能上什么学校,便上什么学校吧。
如果你有一丁点划过这样的念头,那么主页君只想说:努力奔跑,你就有希望。
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说,真正好的教育是在获得基本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被爱和理智浇灌,自然形成的模样。
或许对于布什家族这样的段位来说,更容易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是,这并不代表你就应该放弃前进。
即便你没有来自藤校的父母,也没有一年上千万的收入,这都不代表没有上升的可能,但是你如果止步不前,五年之后你可能都没有办法维持现在的水准。
精英家庭之所以培养精英,不全靠着金钱和人脉关系,究其根源,他们的教育就是在好的氛围里,增长见识和打开眼界,过程中会有修剪的调整,也会有淳朴的放任。
只要你可以践行这样的理念,在科学和艺术文化方面,用更加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人格的健全培养上,抱着最大的善意,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你必然也会成为一个不凡的灵魂。
就像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学博士伍国先生说的那样,真正的人文和素质教育,不是随时展示的才艺,也不是通向高薪工作的途径,而是指向一种长远的人生境界。
个体不断完善自己,时常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做自我拷问,并对自我与世界关系进行不断反思和调适,才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才是你心之所向的命脉。
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不是盲目的,才不是随波逐流的。
只有到了那一刻,你才能真正地触碰到教育的核心,成为“精英教育”完完全全的受益人。
ref:
https://features.thecrimson.com/2019/freshman-survey/makeup/
https://www.theatlantic.com/busi ... -inequality/275923/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 ... -college-admissions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 ... l-corruption-rigged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 ... rd-wealthier-whiter
http://www.sohu.com/a/280344479_99935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