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1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的有必要去美国体检吗?解密中美体检差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27 15:23: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体检,海投君的记忆还停留在上学时期,一帮小屁孩穿着秋衣秋裤在学校室内体育馆里,以流水线的方式,被一群白大褂医生挨个刷过去。感觉最系统的一次体检也就是高考体检,刷了一堆从来没见过的机器,但体检报告上都印着俩大字 —— 正常。


前段时间,无意间和高中同学聊起来

我问:“你们有多久没体检了?”

1年?2年?5年?还是记不清多久了?

大家起初一脸懵,后来都纷纷开始反思,聊起身边的一些朋友……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疯传朋友圈的美国72岁华裔攻克晚期肺癌的故事吗?这位老先生(后文简称为楼老)为了治愈癌症亲身参与药物临床试验,最后成功治愈,但其实了解故事细节的人应该清楚,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经历这场 “生死的赌博”的。



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楼老本身具有深厚的医学背景,但仍因为疏忽大意误把肺癌当成普通的咳嗽, “自我确诊”令楼老失去了早期诊断肺癌的机会。目前国内的医疗水平无法控制肺癌的扩散,而美国在癌症领域新型的治疗方法、精准靶向疗法的药物、向全世界招募志愿者的临床试验、个人化诊治方案,以及规模化的患者网络交流社区平台等优势让楼老看到了一丝希望,而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加入该药物的临床试验。尽管在美的就医之路挫折重重,但经过楼老、医院的多方努力,癌细胞得倒了很好的控制,目前楼老已经能够进行一些基础的运动。



而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有个外国朋友Mike,美国人,在中国攻读研究生,无固定收入,有一天突然咨询我,如何在中国进行身(健)体(康)检查。



而我寥寥无几的体检经验,无法构成任何有借鉴意义的意见,让Mike大惊失色。


在美国,74.2%的居民接受定期的体检。美国居民的医疗需求与家庭医生直接对接,体检分为主诉体检和非主诉体检。主诉体检,即家庭医生根据患者状态要求其健康检查。家庭医生会根据个人具体病例情况和家庭病史,推荐更具针对性的体检内容。非主诉体检是居民主动申请的健康体检。Kaiser Family Foundation居民调查显示,仍然有96%的美国居民认为年度体检是非常必要的,并且有62%的调查对象实际上接受体检。


读到这里,回头思考文章开头的小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哪些)原因导致?



看不到头的体检队伍?

体检工作人员的“冷漠脸”?

单一的体检项目?

过分简单的体检报告?

……



有多少人因为上述原因,公司提供的免费体基础体检懒得去,又心疼民营体检机构的高昂费用,长此以往就有了轻度“忌医”症。



患上这类“病”的人群认为,查出点小毛病,不如提升一下自我免疫力;若是真有大病,多少会有症状。若没有明显症状,还是不要徒增焦虑了。长此以往,才会有大批类似楼老的案例,认为自己只是小毛病,并不需要就医。



体检到底是什么玩意?


在全球范围内,根据体检目的,可将健康体检大体上分为年度健康体检和预防性健康体检两种类型,目前发达国家逐步向个性化健康体检发展。


年度健康体检,侧重于(某类)疾病的筛查,而较少强调年龄、性别及风险因素。

预防性体检,顾名思义,为了更及时得筛查疾病,其频率和强度需要考虑不同年龄、性别、不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分层等因素。

个性化健康体检,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强调个性化、定期纵向跟踪,在80年代成熟完善。


中国体检的发展,经历了二阶发展,透露着浓烈的“中国味”。


一阶发展是具有一定强制性的“指令性体检”,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入学体检、入伍体检、婚姻登记体检等;

二阶发展带入了人们的自发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强调预防保健养生,以及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


进入20世纪,中国体检人数(尽管)呈现上升趋势,在2017年突破了5亿人次,但全中国的体检覆盖率仅为32.7%,远低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



在中国努力提升全民体检率的同时,美国的体检服务已朝着“定制化”、“个性化”不断发展,根据体检者的历史体检记录/家族病史,做纵向深度筛查,受到美国大众社会的认可。



《2018年全球财富报告》官方文件所阐述:“如今,中国已稳居全球财富榜第二位。”财富报告进一步预测,未来五年中国的财富将进一步增长233万亿美元,将于2023年占据全球财富的19%。在过去一年中,中国新增高净值成人640名,高净值总人数列居全球第二。



中国高净值人群的迅速膨胀,意味着高端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2018高净值人群健康需求与趋势报告》将高净值人群的医疗需求概括为:贵、特、新。



1. 贵:高净值人群更愿意为优质医疗服务支付高金额;

2. 特:高净值人群渴望具有门槛性、差异化的高端医疗服务;

3. 新:高净值人群愿意接受西方医疗理念,更愿意为享受先进的医疗服务支付高昂费用。



由于目前国内医疗资源的有限性,出海体检及就医已成为高净值人群健康需求的新趋势。



中美医疗体系差在哪?


我们先来看一段美国医生根据自己在国内的体检经历评论:


“在那些著名的私立体检中心,我也有过三次体检经历。虽然它们的效率令人惊讶,但让我不安的是,我做的大量检查都是毫无依据的。没有哪个医生曾坐下来跟我聊聊,问我有哪些潜在病因,了解我的生活习惯和家族史,然后再决定要做哪些检测。无论你花了多少钱,没有什么体检套餐会比一个了解你并只需问你几个问题的优秀首诊医生要好。每个好的医生都是通过病人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得出80~90%的诊断结果。”



我们将差异概括为以下关键字:



体检内容

仪器VS医生

体检报告



首先,美国医疗体系以家庭医生体系为基础,居民将体检作为健康的跟踪手段之一,日常健康保健有家庭医生持续服务,因此美国家庭医生体系使得体检内容更为“定制化”。而中国居民几乎将体检视作重疾预防和疾病初筛的唯一手段。由于没有家庭医生,中国居民在体检最开始时,没有医生或护士做健康风险评估,体检实际上以"套餐”的形式, 成为医院的一门生意,甚至会出现医生误导体检者做无谓的检查。



如果将中国的体检比喻成"流水线工程”,体检者分门别类地进入不同的科室,依赖于仪器完成体检,而美国的体检更注重与医生的沟通交流。在美国,体检通常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并提供包括病史、用药史、家族病史在内的个人资料。之后,体检机构会给体检者一份详细的体检规划,包括体检项目、各项体检的具体时间,饮食及着装方面的注意事项。



如果说体检是发现身体健康问题的手段,那么体检之后的健康管理才是实现最终目的的途径。美国体检并不停止于书面体检报告,体检之后的健康规划才是“对症下药”的关键。体检结束后,医生不仅会告诉体检者身体存在哪些问题,还会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以及日后应该如何调整生活方式等。相比之下,“中国式体检”更多的是强调仪器、化验和各种指标,非常缺少真正体现医疗能力的服务,重视发现危险因素,但并不重视对危险因素的积极干预。





参考文献:

1.https://www.omaha.org.cn/index.p ... p;id=137&cid=12

2.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905-d2e0c991.html

3.https://www.advisory.com/daily-b ... l-exam-is-worthless

4. https://www.yigoonet.com/article/1353415.html

5. http://www.njmega.com/ylzx/1007.html

6.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90116-5d20256e.html

7.http://www.cheerinus.com/news/bencandy.php?fid=58&id=12305

8. https://mp.weixin.qq.com/s/rCE0AxtkvgSjaGHhH-AWLw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