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查看: 35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纽约东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0 17:16: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纽约曼哈顿下城,在反叛不羁的格林威治村东面,还有另一个别具特色的“村落”。这里有着更加激进的青年文化,有嘶哑呐喊的朋克精神,有独特神秘的纹身传统——这就是东村(East Village)。

走进东村,意味着我们更深一步走进纽约下城。



地理位置:

东村位于纽约曼哈顿岛的下东部。从地域上看,它的西面是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北面是格兰美西(Gramercy),南面是纽约下东区(Lower East Side),东面是“数字城”(Alphabet City,因为街道是以A、B、C、D命名的)。

从街道上看, 14街以南,D大道以西,休斯顿(Houston Street)大街以北,包厘街(Bowery Street)和3大道以东的这片区域被认为是东村文化的“势力范围”。

历史与精神:

直到19世纪60年代中叶,东村所处的这片区域仍然被认为是曼哈顿下东区的一部分,百万富翁家族阿斯特家族和范德比尔特家族曾在这里安家落户。60年代之后,房产经纪人为了便于称谓,才将这里命名为“东村”。

进入20世纪后,随着1910年左右的移民潮,爱尔兰移民、德国移民、犹太移民、波兰移民和乌克兰移民全都涌入到了这一街区,东村的文化趋于多元。位于此区的第二大道在20世纪初的时候被称为“意第绪的亚里托”,在那里,甚至曾一度出现过8家剧院,上演着意第绪语的音乐剧、世俗讽刺剧、扣人心扉的情节剧等作品。

在20世纪40和50年代,东村开始崛起为一个具有波西米亚风格的地区,渐渐成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艺术家街区,附设各具特色的艺术画廊和温馨的咖啡店。越来越多的作家和艺术家移居在此。自那时起,这一地区相继成为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的朋克一族的聚集地。东村曾到处充斥着通俗艺术、反战示威、地下电影、性解放运动、另类报刊以及摇滚乐。



“东村”这个起初由房产经纪人起的名字,后来被当地颓废派文化人广泛接纳,一直延用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东村一直是美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前哨,也是纽约市波西米亚风和先锋艺术的中心地带,更成为美国前卫音乐与都市潮流先锋的基地之一。

朋克文化:

纽约的下城区是具有反叛精神的各种各样先锋艺术汇聚之地。而在东村,这里最为人所知的是激进、绝望的朋克文化(Punk culture)。

朋克文化始源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一种对当时传统音乐的反叛,其中包括前卫摇滚和重金属。70年代朋克音乐的发源地就是纽约东村。这种地下的、极简主义的摇滚乐是“反乌托邦”的,充满呐喊和绝望,既叛逆又简陋。

东村的CBGB俱乐部曾经是朋克音乐的圣地,艺术家们在这家俱乐部里四出活动,朋克乐团的成员多削着短发,身着细瘦的黑色牛仔裤、涂鸦的T恤和破旧的运动鞋。其中,著名的朋克女诗人Patti Smith 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她敏感颓废和暴躁的艺术性格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她的表演完全无视音乐演奏的合理性,神经质刺耳的嗓音在毫无感情色彩的钢琴映衬下,从她软性的嗓子里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来,直至支离破碎。她的情绪总是在女孩的忧伤和斗士的刚毅之间游离,成为充满窒息感的极限试验。

东村,正是在这些朋克音乐人的影响下越发地熏染上朋克色彩。

纹身传统:
东村也是一个可以获得酷酷刺青、古怪穿刺或疯狂发型的地方。

这里到处是纹身、穿刺店。一般来说,店门口都会站立着一个面容夸张甚至有点恐怖的“模特”(当然是假的),模特身上画着花纹异常鲜艳的纹身图画,伸出的舌头上挂着一个大铁环,下面吊着一个“纹身”(Tattoo)的招牌,非常引人注目。

年轻人喜欢在这里为自己纹一个图案,显示自己独特、不拘一格的性格。或是穿一个鼻环、肚脐环甚至是眼皮环,非常另类。

在这里的大街上,各种打扮的年轻人都有,路人也见怪不怪了。


总之,如今东村仍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导的街区,纽约大学离此不远,所以你可以在日间看到成群的学生。同时,东村据说还拥有纽约市种类最丰富的民族餐馆,从印度小饭馆到自1854年营业起就好像没有什么变化的“麦克索利氏老啤酒屋”,从寿司卷到乌克兰风味,东村一应俱全。

在某个周末,到东村去走一遭,相信你不会失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